地產新政策后,對房價的猜測、對政府的調控實效的爭論、對房地產開發(fā)商社會責任的討論不絕于耳,而對消費者自身的住房消費觀的反思卻少有。目前,居民到底抱有怎樣的住房消費觀?記者在大量的采訪中,發(fā)現(xiàn)了幾種典型的住房消費案例。
案例一:泰華地產項目總監(jiān)梁松出生年代:60年代中期
換房經歷:工作后一直在城市周邊租房,結婚6、7年后,用妻子與自己的積蓄,購得第一套微利房,面積為90平方米左右的小三房。4年前,為改善居住品質,將微利房轉手,在一大型品牌社區(qū)購入一套近120平方米四房。
付款方式:一次性付款。
自我描述:我們這代人大多數(shù)靠自己努力拼搏在深圳扎下根來,消費一般是量入而出,在住房消費上,更是謹小慎微。所幸的是,我們這批人趕上了福利分房最后一趟班車,在住房上享受到了國家福利政策。中國住宅商品化為我們提供了重新選擇居住環(huán)境的機會,同時,家庭收入的逐步提高為最終換房提供了經濟基礎。
點評——
一、量入為出為當前住房消費主流。
不管是一次性付款還是按揭,目前,深圳的住房消費主流觀念還是量入為出,即根據(jù)自己的收入水平來確定居住條件。由于收入水平的不確定性,由收入決定的住房條件也會隨著變更,換房成為追求生活品質的必然。這種換房的住房消費就形成了梯級消費模式。
從各專業(yè)銀行對個人住房貸款的重視程度來看,雖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可能隱藏著一定的風險,但同時也不能否認在當前的銀行貸款中,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依然是銀行貸款中一個最為優(yōu)質的金融資產。據(jù)相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當前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8.02%,而個人住房按揭的不良貸款率為1.5%左右,由此說明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還款情況良好,中國住房消費仍然處于量入為出的良好狀態(tài)。
二、疏通二手房流通渠道是形成梯級消費的關鍵。
一方面,出售二手房的業(yè)主可以用得到的資金再加上手中積蓄來購買一手房,從而為一手房市場提供一個龐大而穩(wěn)定的購買群體,同時,通過二手房市場釋放出的相對低價的二手房,可以滿足廣大中低收入階層、拆遷戶、首次置業(yè)的年輕購房人的需求。
目前,我國二手房市場發(fā)展滯后,大量存量房流通不暢,住房需求過度集中于一級住房市場。這使購房者處在“貴的買不起,便宜的買不到”的窘境。同時,大批已經擁有住房但想“以小換大”、“以舊換新”的消費者由于二手房市場不發(fā)達,而難以出售手中的舊房套現(xiàn)去購買新房。因此,建立完善、高效的二手房轉讓或出租市場,為住房梯度消費疏通資金來源是培育梯度消費觀念的關鍵。
培育二手房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最大化地公開二手房轉讓、出租信息,簡化已購公房、二手房交易的審批程序與交易審批程序,加大對二手房按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引導開發(fā)企業(yè)變單一的銷售方式為租售并舉的營銷方式,同時,發(fā)展規(guī)范中介服務業(yè),為交易雙方建立暢通的橋梁。
案例二:深圳寶安檢查院科員吳東出生年代:70年代初
換房經歷:本地戶口,工作后一直與父母同住,房子是羅湖區(qū)的一套小微利房。從2005年底,開始在深圳四處看房。年初,看中寶安某樓盤一套面積120平方米的三房,由于購房總價與預計價格出入太遠,未成交,目前仍在尋找新房。
付款方式:用自己的積蓄以及父母贊助交了首期,剩下的會根據(jù)購房總價選擇按揭年限。
自我描述:考慮到今后仍會與父母同住,家里人對自己買房很支持,再加上,買房也算是一種投資,所以自己第一次買房就沒有考慮小戶型,直接看了三房等居家戶型,在住房上想一步到位。
點評——
一、房價高于部分工薪族支付能力。
受家庭人口結構以及傳統(tǒng)居住觀念的影響,部分購房者不從個人實際出發(fā),寧可降低生活質量,也要一步到位買套大房子的現(xiàn)象不少,再加上一些購房者認為,房價在不斷攀升,買大戶型將來出租和轉手時更容易找到下家,同時,帶來的收益也會更大。房地產開發(fā)商也似乎摸透了購房者的消費心理,開發(fā)的住房面積不僅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豪華。
目前,深圳白領月收入一般在5000至6000元左右,絕大多數(shù)工薪階層、貧困弱勢群體,剛解決了溫飽,還無力購買大面積商品房。
二、量體裁衣,選擇適宜單套住房面積。
事實上,住房面積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說,三口之家居住90—100平方米的住房應該是最適合的。日本、瑞典和德國新建住宅平均建筑面積分別是85平方米、90平方米、99平方米。
反觀深圳,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過去的幾年里,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上的戶型占整體開發(fā)總量的五成以上。與此同時,大戶型的售價超出了大多數(shù)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一旦造成滯銷,不但引發(fā)房地產泡沫,那些無人入住的樓房更是造成了土地、投資和人力物力的綜合浪費,后果嚴重。
絕大多數(shù)人買房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而不是單單為了居住。平時省吃儉用,擠壓其它消費來供房,有違提高生活品質的初衷。住房講的是經濟實用,要的是量力而行。“小戶”雖小,只要設計布局合理,同樣能“以小見大”。事實上,親切、溫馨、合適的空間才是最好的家。
案例三:深圳某貿易公司前臺張奕出生年代:80年代初
換房經歷:大專畢業(yè)后來深務工,在公司附近租房,由于是女性,未選擇租農民房,一般與朋友合租,房租視地段、社區(qū)配套、新舊程度而定。一個月房租約占總收入的1/3。
自我描述:來深圳兩年多了,感覺都在給房東打工,每次發(fā)工資,一交房租、水電就去了一半。不排除離開深圳回老家的可能。
點評——
一、租房更多是一種無奈選擇。
深圳的現(xiàn)實住房狀況是90%以上來深務工人員都是“租房一族”。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年報,到2005年底,全國城鎮(zhèn)人口已增長到5.6212億,已占全國總人口的43%。也就是說,三年時間全國的城鎮(zhèn)人口增加了6000萬。在這6000萬的新增人口中,不僅基本上沒人可以“享受”福利分房,而且,買得起房地產市場提供的商品住房的只是其中極少數(shù)。在全社會70%人買不起房的人當中,新增人口至少占到其中的90%以上。他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一起,構成了城市中新的浩浩蕩蕩“無房大軍”。在城市中基本沒有公房出租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靠向私人租用住房來解決居住難題。
二、合理引導,培養(yǎng)租房消費理念。
住房市場是買賣和租賃并重的市場,即使在經濟發(fā)達國家也是如此。租房應是城鎮(zhèn)居民居住的第二選擇,要引導居民樹立購買與租賃并重的二元化消費觀念。住房租賃使人們可以依據(jù)自己的收入狀況,調整住房支出,形成合理的消費模式。
一直以來,在房子消費方面有個很大的誤區(qū),就是把“居者有其屋”變成了居者有其產。與其背負承重的買房負擔,不如改變住房消費觀念,變買房為租房,不失為一種提高生活品質的方式。
三、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低收入階層有房住重于有房產。
在中國住房商品化之初,就已經形成了構建完整住房保障體系的三條思路,高收入者到市場去買商品房,中等收入者去買有政策補貼的經濟適用房,低收入的住房困難戶去租政府投資的廉租房。商品房市場所涵蓋的是第一部分“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后兩部分人的住房問題要靠住房保障體系即以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來解決。
建立社會住房保障體系,是政府所要做的最重要“功課”之一。建設部2006年4月2日通報了全國廉租住房制度建設的有關情況,截至2005年底,我國已經有221個城市實施了廉租住房制度,占地級以上城市的75.9%,已有32.9萬戶最低收入家庭被納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圍。
關注邯鄲規(guī)劃發(fā)展
每日推送樓市快訊
匯集本地熱點資訊
視頻展示城市發(fā)展
記錄邯鄲樓市百態(tài)
抖音搜邯鄲戀家網
無需安裝,掃一掃
掌握樓市一手資訊
便利查看 快捷分享
在線咨詢 解疑答惑
獲取樓盤 獨家優(yōu)惠
為您買房 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