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喜歡“陰謀論”,所以自媒體就源源不斷地產生“陰謀論”來滿足需求。關于這一輪樓市“去庫存”,就被人用陰謀論解讀了。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一切早就謀劃好了。政府從貨幣政策、財政稅收等各個角度發(fā)力,加杠桿,最終造成了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大漲。當一線城市打開了房價上漲空間,帶來了財富效應,激活了全國樓市之后,再來調控一線城市,把錢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里趕。最終,開發(fā)商紛紛解套,下游產業(yè)被帶動,穩(wěn)增長產生效果。
甚至還有人說,深圳這個“帶頭大哥”都是被選定的,因為是“小盤績優(yōu)股”比較容易突破。
靠,我真佩服某些人的想象力和惡搞才能。反正越離奇的說法,越容易被傳播,也越容易吸引粉絲。
但,最新的統(tǒng)計數字顯然不支持這種“陰謀論”: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監(jiān)測數據,在深滬等城市“3.25”新政之后,特別是深圳4月1日大幅上調二手房交易稅費(幅度平均超過50%)之后,一二三線城市的樓市出現了普遍的降溫:
上周(4月3日-4月9日)受監(jiān)測的重點城市中近九成城市樓市成交量下滑。28個主要城市上周樓市成交量環(huán)比平均下降23.2%。一線城市平均降幅27.4%,其中北京降幅達30.0%,上海下降17.2%,深圳降31.1%,廣州則達到37.8%;二線城市降幅達20.9%;三線城市下降35.1%。
樓市跟股市很像,如果一波行情中帶頭上漲的板塊走軟,大盤能否順利切換風格,往往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深滬樓市,就相當于股市里的“藍籌股+高價股”板塊,它們沒戲了,那些跟風的概念股就失去了龍頭。
更何況,樓市跟股市還有很大的不同點:上市公司可以講故事,但那些庫存巨大、人口流失的三四線城市就很難講故事?自貿區(qū)輪得到它們嗎?國家級新區(qū)輪得到它們嗎?金融中心、創(chuàng)新中心、教育中心輪得到它們嗎?
大家常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股市上也許是這樣,草根可能逆襲,比如阿里巴巴、騰訊逆襲了很多大國企。在城市競爭中就不是這樣,中國最好的發(fā)展機遇,永遠也輪不到三四線城市。
即便偶爾有運氣好的,可以在大城市吃肉的時候喝點湯,跟著漲一把的,也就是北、上、深旁邊的城市,比如廊坊、保定之類。
但你見過一個城市在1949年之后逆襲北京的嗎?在現行體制下,永遠不會有。
逆襲上海的倒是有一個,就是北京。在權力的長期作用下,北京從1949年經濟規(guī)模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到現在基本上全面超越上海。到2015年底,北京匯聚的資金總量是上海的1.3倍,幾乎相當于“深圳+廣州+天津+重慶”。
所以,中國的城鎮(zhèn)化注定是失衡的,很多城市的庫存注定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一線城市漲,他們或許跟著賣點房子;一線城市如果跌,他們只能變得更慘。
從過去兩年房地產“救市”的路徑看,政府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從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讓地方政府打頭陣;一看效果不行,從2015年3月開始,中央政府開始出面。到了2016年3月,樓市呈現了“該火的城市沒有火,不該火的城市瘋了”的態(tài)勢,于是開始出手調控熱點城市。調控初期,會有熱錢流向非熱點城市,但這個效應很快就結束。樓市很有可能全面轉冷。
現在,以東北幾個城市為代表,開啟了新一輪“救市”。但說實話,效果不會太明顯。
如果全國樓市再次進入僵持狀態(tài),成交下滑,會不會再次放松一線城市樓市呢?我覺得完全有可能。你看看股市就明白了,最近不又在羞羞答答地加杠桿了么。
關注邯鄲規(guī)劃發(fā)展
每日推送樓市快訊
匯集本地熱點資訊
視頻展示城市發(fā)展
記錄邯鄲樓市百態(tài)
抖音搜邯鄲戀家網
無需安裝,掃一掃
掌握樓市一手資訊
便利查看 快捷分享
在線咨詢 解疑答惑
獲取樓盤 獨家優(yōu)惠
為您買房 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