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理想的城池應該依山而建呢?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的益處:
一是在熱量缺乏的地區(qū),在山腳下建城可得增溫之利。從山上下來的風,是一個增溫增壓的下沉過程,這可以提高平均溫度,據(jù)統(tǒng)計在太行山山麓地帶有一個熱量的高值區(qū),石家莊等沿山麓城市比平原中部的城市冬季平均溫度要高出1~2攝氏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的功效。氣流沿山地上升,會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在山麓地帶的城市可得降水之利。而且山麓也是地下水豐富、泉水上涌的地帶。
三是建在山腳下的城市可以建在河流從山口流出形成的沖積扇的頂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又可避免水害。
從科學的角度看,一條山脈實際上就是兩個流域的分水嶺,風水寶地背靠的山脈越漫長,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著這條大山兩側的兩條大河的集水區(qū)越廣闊,河流的流程越長,水量越大。風水寶地就處于這條大山低下來的余脈處。這里正是山兩邊的大河相匯形成的沖積平原處。山脈越長,越高,也就意味著這個沖積平原面積越大。中原大地背依中國的中央山脈——天山—昆侖山—秦嶺,是中國境內(nèi)最大的山脈,也只有這條最長最雄偉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國最大的兩條大河——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在中原大地兩邊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匯合。中原大地擁有如此磅礴的“山環(huán)水抱”,因此可稱為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
可以說逐鹿中原的戰(zhàn)爭,是中原文明傳播的動力。和平時期中原文明傳播的速度遠遠不如戰(zhàn)爭期間快。每一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都像風箱的活塞一樣被推下去了,像海綿一樣被擠壓了,這時中原的中華文明就會從風箱中,從海綿中涌出來,傳向四周。
表面上看,戰(zhàn)爭的結果是野蠻的北方民族勝利了,皇城被攻破了,甚至皇帝都被擄走了。但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很有意味了。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開始學起中原的文化來,他們的服裝變了,他們的文字變了,他們語言也變了。他們越來越不是原來的他們,他們變成中原文明的一分子了。
為什么進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都學習起被征服者的文化來,為什么他們都沒有避免被同化的命運?這與中原的地理位置緊密相關。中原是一塊農(nóng)耕的沃土[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而其北方則是草地或者寒冷的林地,中原的文明相對于北方草地上的民族,早已“搶先成熟了”,因此北方游牧半游牧生產(chǎn)方式的少數(shù)民族即使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也無法取得優(yōu)勢,只有學習。
自然災害也是中原文明傳播的動力,每一次黃河的泛濫,都把中原的文明驅(qū)向四方。中國人的許多姓氏都能在河南——中原的核心地帶找到起源,中國的許多移民的故鄉(xiāng)都可以追溯到河南。
福地和戰(zhàn)場輪轉(zhuǎn),沃土和災區(qū)互換。吸引—分離,會集—遷徙,中原既是文明的搖籃,又是文明的播種機,中原的神奇之處,在于它不僅僅通過正常的途徑傳播文明,更通過周期性的戰(zhàn)爭和災害作為動力機制,把中原地區(qū)的文明像波浪一樣推送到遠方。
中華文明為何能夠延續(xù)幾千年而綿綿不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地區(qū)的周邊不是大海,就是沙漠、草原,還有就是高寒的青藏高原,這就決定了在中原的周邊很難誕生和成長起超越中原的文明來。
中原大地不僅誕生孕育了中華文明,而且還傳播并衛(wèi)護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它雖然不能阻止戰(zhàn)爭和災害,但是它利用戰(zhàn)爭和災害傳播了文明。對中華文明而言,還有比中原更好的風水寶地嗎?
神奇的“息壤”:不斷增長的風水寶地
中原的神奇還如同傳說中那塊“息壤”,是一塊不斷增長的土地,甚至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塊土地。
中原的增長有賴于偉大的黃河。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一條河,下游的泥沙含量可達50%左右,可以說是一半水,一半沙。是這滿是泥漿的黃河在匯入大海時,把帶來的泥沙沉降下來,填海造陸,華北平原因此得以不斷地向大海伸展。
僅從1578年到1855年277年間,黃河就新造土地5490平方公里,這接近于上海市的總面積。即使在今天,在黃河三角洲每年都有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生長出來。
面對這樣一塊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增長的土地,誰還會懷疑它不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風水寶地呢?
關注邯鄲規(guī)劃發(fā)展
每日推送樓市快訊
匯集本地熱點資訊
視頻展示城市發(fā)展
記錄邯鄲樓市百態(tài)
抖音搜邯鄲戀家網(wǎng)
無需安裝,掃一掃
掌握樓市一手資訊
便利查看 快捷分享
在線咨詢 解疑答惑
獲取樓盤 獨家優(yōu)惠
為您買房 保駕護航